close

DNA揭秘 


前言 

在上篇文章《人的變化() - 通靈資訊(http://hi.baidu.com/localking001/blog/item/676e8ce8d3a3232963d09f10.html)中我們通過邏輯分析,篩選出了2個可靠性最高及1個資料較多的通靈資訊,三者都認為不遠的將來,地球會迎來新時代(密度),屆時人們更注重心靈或精神的發展。然而這種升揚之路並不一番風順,會伴有地球的巨大變化。那麼通靈究竟是一派胡言,還是有科學依據?這就是我們要在本文中探討的DNA的秘密,通過幾個有關DNA的科學實驗,更新一下舊的認知,或許會改變你的生命觀和物質觀。 

目錄 

1DNA科學實驗
實驗1 生物場導實驗
實驗2 細胞死亡紫外傳遞實驗 (The Kaznacheyev Experiments)
實驗3 DNA幻影效應實驗
(phantom DNA experiment)
實驗4 人類情緒改變DNA形狀的實驗

實驗5 情緒對遠距離DNA的影響實驗
2DNA波遺傳學
實驗DNA語言波調製實驗
3DNA認知(生命觀)的發展
4
、光子認知(物質觀)的發展
5
、小結 

正文 

1DNA科學實驗 

1953沃森(Watson)克裡克(Crick)這二位傑出的分子生物學家,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因而同時榮獲諾貝爾獎(1962)],開啟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大門。 

實驗1 生物場導實驗
1955-1957薑堪政(Цзян КаньчженTszyan Kanchzhen)提出了場導論,認為既然生物體有電磁場的交換,那麼該電磁場必然會有一部分傳遞到有機體之外。如果被另外的有機體所接受,作為生物資訊,必然會定向控制該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過程。”DNA 只是一個生物電磁信號(生物資訊場)磁帶記錄材料。換句話說,遺傳物質存在兩種形式:被動- DNA和主動-電磁場。DNA提供了穩定的有機體遺傳物質,而電磁場立場可以去改變它,足以影響這些生物電磁信號。為了驗證自己的理論,薑堪政進行了一系列實驗。 

1961-1963,薑堪政進行了雞變鴨的場導實驗。發現鴨子的生物場微波作用到孵化中的雞蛋,由此雞蛋所發育出來的雞雛具有鴨子特徵,比如足趾間有蹼,經過中國醫科大學閻德潤教授、大連醫學院吳襄教授、復旦大學談家楨教授審查,認定發生了遺傳變異統計記錄是這樣的:實驗組裡把鴨(施主)放進接受倉,雞蛋(受主)500只放進處理倉,孵出雞雛480只,發生的變化是雞雛具有鴨的特徵。具體來說,雞爪間長蹼的占25%,頭形扁平的占80%,頸變長的占70%,眼睛中部開寬的占90%。對照組中,600只雞蛋也放進處理倉裡,但接受倉裡什麼也沒有放,孵出了510只雞雛,完全沒有鴨子的上述特徵。實驗組的雞雛長大之後,體重超過對照組的50%,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所獲得的實驗特徵一代一代地傳了下去。 

  



1978-1993,在從事植物場導實驗時,發現了小麥的生物微波作用促使玉米分蔟生長,而且在雄性花絮結特殊的穗,穗上結有籽粒,有玉米,有小麥,並且增產,所獲變異傳給下一代。觀察十代仍如此。 

  

薑堪政的動物、植物場導實驗,以驚人的結果證明了自己的場導論,無可辯駁地說明了遺傳信息可以通過電磁場遠距離傳遞。這是一項改變遺傳基因的重大發現,更是對傳統遺傳學的重大挑戰[注:以薑場導論的開創性及實驗證明的驚人結果,足以讓他問鼎諾貝爾獎了] [01] 

實驗2 細胞死亡紫外傳遞實驗 (The Kaznacheyev Experiments)
1974Kaznacheyev(Казначеева,卡茲納切耶夫)相信他已經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了死亡可能由來自遠方的紫外線引起[02][03]。在實驗中,兩個密封的容器並排放置,中間用薄薄的光學視窗分開。這兩個容器在環境方面完全遮罩以避免光耦合(optical coupling)。一個細胞組織被分成兩個相同的樣本,分別放置在兩個容器內。使其中一個細胞樣本遭受有害媒介,如選定的病毒、細菌感染、化學毒物、核輻射、致命的紫外線輻射等,這導致暴露的/受感染的(exposed/infected)細胞樣本生病和死亡。然後觀察第二個細胞樣本,以確定是否有任何來自第一個細胞樣本的傳播效應。 

  



當視窗是普通玻璃(ordinary window glass)時,無論第一個細胞樣本[注:受感染的樣本]出現什麼樣的症狀,第二個細胞樣本[注:未受感染的樣本]完好無損,並保持健康。以正統醫學觀點來看,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視窗是石英玻璃(quartz)時,最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第一個細胞樣本出現疾病的一段時間後,第二個細胞樣本中竟然出現了同樣的疾病症狀。Kaznacheyev和他的同事做了5,000多次實驗,發現這種驚人的通過光學耦合發生的感染(infection by optical coupling)”出現的幾率相當高,有70%-80%;而且遵循一個合理的時間,例如在第一個細胞樣本生病和死亡後的2-4個小時。從正統的醫學觀點來看,這些結果出人意料,聞所未聞。[04][05]

20世紀20年代A.G. Gurvitsch的研究表明,細胞能釋放出可導致有絲分裂的輻射(光子),從而影響到其它細胞。20世紀60年代Popp(波普)等人證明瞭這通常被稱作生物光子(biophotons)的超微弱光發射[06]。遵循這些發現,Kaznacheyev研究小組通過尋找受感染細胞發出的光子(photons)來探求答案。他們發現,受感染的細胞在死亡時釋放出近紫外光子(photons in the near ultraviolet)

石英玻璃和普通玻璃的相同點是都可以傳播可見光(visible light),主要區別是,石英的紫外線(ultraviolet)和紅外線(infrared)傳播都很好[注:石英對紫外線各波段都有很高的透過率,達80%-90%],而玻璃對紫外線和紅外線而言幾乎是不透明的[注:普通玻璃只能透過約1%的紫外線]。因為普通玻璃對這些近紫外線光子(near-UV photons)是不透明的並且吸收它們。所以,在視窗另一面的未受感染的細胞(第二個細胞樣本) 沒有受到來自死亡細胞(dying cells)紫外線死亡光子(the UV "death" photons)的影響,因而它們仍然安詳健康。然而,石英窗口對紫外線死亡光子是透明的,未感染的細胞吸收了死亡光子而生病和死亡,並出現相同的疾病症狀。[04][05]

 

卡茲納切耶夫實驗(Kaznacheyev experiments)證明細胞的死亡和疾病模式(death and disease patterns)能被傳播(be transmitted)和電磁誘導(be induced electromagnetically) [04]。類似效應的複現實驗還有:德國瑪律堡大學(University of Marburg)研究者使用病變細胞發出的紅外線照射測試細胞。悉尼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研究者使用可被稱作是標量電磁輻射(scalar EM radiation)”的東西,在超過100(feet)的距離實現了此效應[07]。事實上,前蘇聯將卡茲納切耶夫機制(Kaznacheyev mechanisms)作為誘導疾病的武器,進行擴展和武器化,並秘密地用在了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人員身上造成疾病[08][09]

實驗3 DNA幻影效應實驗 (phantom DNA experiment)
DNA幻影效應,最初是俄羅斯科學院使用鐳射光子相關光譜儀(laser 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meter, LPCS)測量溶液中DNA的振動模式時發現的。伽利耶夫(Peter Gariaev)琶普寧(Vladimir Poponin)對此進行了分析和解釋。1995Poponin發表了關於此實驗的研究論文。實驗中用到的鐳射光子相關光譜儀裝置原理:用雷射器(Laser)作為光源,照射到盛有DNA的樣品池(Temperature controlled chamber or Scatter chamber)內;光電倍增管(Photomutiplier)作為光探測器用以測量散射光信號,數位相關器(Photon counting & Correlation)對光電倍增管輸出的脈衝信號進行計數,並計算自相關函數送入電腦。

 

DNA物質未放入散射室時,沒有任何幻影DNA(phantom DNA fields)呈現,散射光的自相關函數如a所示,表明背景雜訊的強度非常小而且分佈是隨機的。

 


DNA
物質放置在散射室時,散射光顯示了一個典型的時間自相關函數如b所示,是一個振盪的、慢慢地呈指數衰減的函數

 



DNA
物質從散射室取出時,預計自相關函數會和DNA物質放入散射室之前時的相同,即如圖a那樣。令人驚訝的,DNA物質放入前和取出後的自相關函數明顯不同,如c所示。

 

在重複了許多次實驗並且在每一處可想到的地方檢查了設備之後,結果仍然如此。研究者們被迫接受假設:從物理真空(physical vacuum)中激發了一些新的場。研究者稱其為DNA幻影(DNA phantom)場,以強調它的起源是與DNA物質相關的。另外,沒有觀測到其它物質能有這種現象。因此這種現象被稱為體外DNA幻影效應(DNA Phantom Effect in Vitro),簡稱DNA幻影效應。DNA幻影效應發現後,研究者進行了更嚴格更持久的研究,發現只要散射室不受干擾,就能長時間測量到這種效應,有幾次竟持續了一個月。這些實驗最重要的意義是,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用嚴格科學的和定量的方式研究真空結構,由於DNA幻影場(phantom field)的固有能力,它可以與激光輻射的電磁場(electromagnetic field)耦合。它們之間的耦合常數(the coupling constant)值可以從散射光強度估計出來。[10-14]

這個實驗造成的衝擊相當真實,它清楚呈現出DNA與組成世界的能量有直接關係,並且以圖像方式呈現了這種關係。實驗結果影響深遠,並匯出許多結論,其中兩項尤其不容置疑:1. 過去我們忽視了某種能量的存在。2. DNA能透過上述能量形式(DNA幻影場)影響物質(電磁場)

實驗4 人類情緒改變DNA形狀的實驗
1991心數研究所(Institute of HeartMath) [15]成立,主要關注情緒與感覺在身體上的發源地——人類的心,目的是探索人類情感對身體的影響力,以及情緒在世間扮演的角色。一個重要發現是,Ralph Wilson博士描述了一個環繞在心臟並向人體週邊擴張的電磁能量場,具有環形圓紋曲面,半徑約1.5-2.4[16]

 



知道這個能量場存在後,研究人員又自問,是否有另一種不為人知的能量存在於這個已知的能量場中?為了驗證此想法,他們決定測試人類情緒對DNA的影響
1992-1995Glen ReinRollin McCraty展開了實驗,他們首先將人類DNA分離出來,放在玻璃燒杯中然後暴露在一種強烈情緒之中,也就是所謂的協調情緒(coherent emotion)。透過運用特殊設計的自我心神及情緒管理技術,刻意使心神安靜下來,將注意力移轉到心臟部位,專注於正面情緒,就能創造出這個生理狀態。他們進行了一系列測試,最多有5位受過協調情緒訓練者參與,還運用特殊技術分析DNA的化學及視覺變化,偵測任何改變的產生。測試結果顯示:不同的意圖能對DNA分子創造出不同效果,導致DNA扭轉或鬆開,也就是說人類情緒改變了DNA的形狀!參與測試者除了在體內創造出精准的感覺之外,並沒有實質接觸或外力介入下,就能影響燒杯中的DNA分子。[17]

 

實驗所指涉的涵義顯然已經超越現有正統科學理論所能接受的範圍。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認為體內的DNA是種既有狀態。出生時我們拿到什麼就是什麼,除了藥物、化學藥品、電流之外,DNA無法隨著我們對生命中的事物產生反應而發生變化。然而實驗告訴我們,事實絕非如此。

實驗5 情緒對遠距離DNA的影響實驗
1993巴克斯特博士(Dr. Cleve Backster),在基於他先前植物感知(又名巴克斯特效應[18]的研究基礎上,為美國陸軍設計了一個實驗,看看DNA從人體取出後,人的情緒是否還會對其有影響。研究人員首先在受試者的口中採取DNA和組織樣本,經分離後被送到同一棟樓的另一個房間,並放在特殊裝置中,通過測量其電流來檢測它是否對受試者的情緒有反應,而受試者就在100米外的另一個房間。受試者在房間裡觀看一系列影片,內容包括戰爭影像、色情片、喜劇等,藉此引發他體內的本能情緒狀態。也就是說,實驗目的是讓受試者在短時間內經歷各種真正的情緒。受試者看影片時,研究人員則在另一個房間內測量DNA的反應。當受試者經歷情緒高潮低潮,他的DNA也在同一瞬間呈現出強烈的電流反應。儘管受試者與其提供的樣本相距100米遠,DNA卻表現出仿佛仍處在與身體實質連接的狀態中。

 

在此初步實驗之後,軍隊停止了撥款,巴克斯特博士則繼續探討更遠距的效果。某一回,受試者和細胞甚至相隔480公里遠。受試者和細胞反應之間的時間差,由科羅拉多州一座原子鐘負責測量。每一次實驗,情緒變化與DNA反應的時間差都是零,此效應是同步發生的,即,當DNA主人經歷情緒經驗時,DNA的表現仿佛仍以某種方式與人體相連。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19][20]

 

不論細胞是在同一房間或相隔幾百里遠,人的情緒都可以對自身DNA產生影響,而且這種效應是同步發生,這太令人驚訝了,意義非同凡響。比如器官移植,這是否表示器官若成功移植到另一人身上時,兩個個體將會彼此維持某種相連狀態?

2DNA波遺傳學

1953沃森(Watson)克裡克(Crick)這二位傑出的分子生物學家,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奠定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基礎。長期以來普遍認為只有占2%編碼DNA(coding DNA) 有遺傳功能,而剩餘的占98%垃圾DNA(junk DNA)不含遺傳信息,因而被視為垃圾(junk)。但彼得伽利耶夫[21]的研究發現,被西方主流科學完全忽視和遺忘了的垃圾DNA,根本不是進化的多餘殘留物。語言學研究表明,對非編碼DNA的密碼子排列遵循一些基本的語法規則,有一個明確的結構和邏輯順序,像某種生物語言。研究進一步顯示,密碼子實際上形成了像人類語言一樣遵循著語法規則的文字和語句。

 

1984-2009彼得伽利耶夫(Гаряев Петр ПетровичPeter Gariaev)以數十年的研究系統建立了波遺傳學,專著有3本:《波基因組(1994);《波遺傳密碼(1997)和《語言學波基因組-理論與實踐(2009)。波遺傳學成功地對理論生物學和數理描述進行系統的公式化闡述,解釋和證明了在波/場水準上遺傳分子行使功能的基本原則,修正並完善了薑堪政的場導論。

波基因組(wave genome)理論的精華可用一句話來概括:高等生物的基因組可以看作是一台生物電腦,形成生物系統的時空柵格epi-gene-matrix - wave fronts作為場的載體被使用,由基因全息圖(gene-holograms)DNA上的孤波(solitons on DNA)[不同於聲場和電磁場(acoustic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s)]來分配,由有機體/生物系統的生物發生裝置(biogenetic apparatus)產生,成為細胞、組織、生物器官之間調控資料/資訊交換的媒介。[21]

 

實驗6 DNA語言波調製實驗
伽利耶夫研究小組曾完成了一項驚人的實驗,使用調製鐳射對DNA密碼子序列重新程式設計。他們發現,DNA語言的語法句法能夠調製鐳射相干光,甚至無線電波,並對載波添加語義(意義) 這樣,他們能夠通過使用合適的DNA共振頻率,對活生物體內DNA重新程式設計。迄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發現是,口語(spoken language)能夠以相同的重程式設計效應(reprogramming effect)調製到載波中,這是一個令人困惑和令人驚歎的科學發現!我們自己的DNA僅通過人類講話( human speech)就能被重新編寫,如果被調製的詞語有合適的載波頻率的話。西方科學使用複雜的生物化學過程在DNA分子中剪切粘貼DNA密碼子,而俄羅斯科學家利用調製鐳射做著同樣的事情,並且藉此非常成功地在體內修復受損的DNA物質。基於伽利耶夫研究結果的鐳射療法已經應用在一些歐洲學術醫院,治癒了各種皮膚癌,且沒有任何剩餘疤痕。

 

這科學地解釋了為什麼肯定(affirmations)催眠(hypnosis)等能對人類和他們的身體有如此強烈的影響。這是完全正常和自然的,因為這是我們的DNA對語言做出的反應。也能科學地解釋薑堪政的場導實驗,施主的遺傳信息在接收艙中調製電磁場,然後通過波導管把電磁場傳遞到發射倉,把攜帶的遺傳信息調製到受主中,導致遺傳變異。

長期以來通常認為DNA的唯一目的是作為控制生命複製的遺傳信息的載體。但伽利耶夫在題為DNA波生物電腦(DNA wave Biocomputer)”的文章中提出,DNA不僅僅是一台智慧的生物電腦,還是一個生物互聯網(biological internet)裝置,能夠存儲和檢索所有體內細胞的生物資訊,把所有細胞的染色體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DNA染色體從發生在每個細胞中的代謝機制中獲得無限資訊,並作為回饋產生調控電磁信號(regulative electromagnetic signals),組成身體的億萬細胞彼此瞬間溝通。用量子力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它們是非局域連接的(non-locally connected)。這意味著基因組資訊並非只限于DNA分子本身。DNA的分子只是充當一個存放裝置,它能夠讀寫來自非局域分佈場(non-local distributed field)的基因組資訊。DNA的作用就像鐳射全息碎片那樣存貯了相干鐳射的所有資訊,這個基因全息圖(genomic hologram)能通過電磁場或聲場來讀取[22]


 

3DNA認知(生命觀)的發展

1953,沃森(Watson)與克裡克(Crick)這二位傑出的分子生物學家,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
1955-1957,薑堪政(Kanchzhen)提出場導論,認為DNA 只是一個生物電磁信號(生物資訊場)磁帶記錄材料,遺傳物質存在兩種形式:被動- DNA和主動-電磁場。隨後以一系列場導實驗證明了自己的理論。
20世紀60年代,波普(Popp)等人證明瞭生物體釋放出的可導致有絲分裂的輻射,就是被稱作生物光子(biophotons)”的超微弱光發射,而且光子似乎是生物體之間的溝通系統。
1974,卡茲納切耶夫(Kaznacheyev)實驗證明了細胞的死亡和疾病模式能通過紫外線光子被傳播和電磁誘導。
1992-1995,瑞恩(Glen Rein)和麥克拉迪(Rollin McCraty)的實驗證明:人類情緒可改變DNA的形狀
1993,巴克斯特博士(Cleve Backster)的實驗證明:不論細胞是在同一房間或相隔幾百里遠,人的情緒都可以對自身DNA產生影響,而且這種效應是同步發生
1995,琶普寧(Poponin)DNA幻影效應實驗證明:存在一個新的能量場——DNA幻影(DNA phantom),它可以與電磁場(electromagnetic field)耦合。
1984-2009,伽利耶夫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創立了波遺傳學,修正並完善了薑堪政的場導論。在波/場水準上解釋和證明了遺傳裝置行使功能的基本原則。其DNA調製實驗,可以說是迄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發現。

4、光子認知(物質觀)的發展

1905,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發現光電效應,他就將光視為量子。之後,光的量子即被稱為光子。並提出他最著名的品質轉換方程式:E=mc^2,亦即,物質與能量是同一回事,品質只是能量外顯的形式之一
1923,德布羅意(Louis de Brolie)發現:電子在運行的時候,居然同時間伴隨著一個波的產生。他在博士論文中提出一個假設:所有物質都可以用波來描述,他稱之為物質波。這個理論暗示了物質不再只是粒子,物質亦將有波的性質,因此物質將會受到能量波動的影響而改變物化性質
1925,薛定諤(Erwin Schrodinger)根據德布羅意物質波的概念,提出了轟動 20 世紀物理史的薛定諤波動方程,利用波動的數學模式來描述物質。薛定諤肯定地說:波,只有波才是唯一的實在。不管電子也好,光子也好,或者任何粒子也好,他們的本質都是波,也都可以用波動方程式來表達基本的運動方式。 
1926,狄拉克(Paul Dirac)提出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認為粒子是一個連續波動場中濃縮聚集的現象,因此要描述一個物質必須同時包含位於場中間的濃縮體及往外無限擴展的量子場(quantum field)

1940年代晚期,費曼(Richard Feynman)、施溫格(Julian Schwinger)和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將狄拉克原來略顯粗糙的量子場論進一步修正為量子電動力學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QED)理論。透過QED理論,人們可以更精確描述光與物質交互作用時的場效應(field effect),而這種場效應就是隱藏在物質作用背後的真正影舞者

1952,物理學家波姆(David Bohm)在《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期刊上發表了一篇「以隱藏變數嘗試詮釋量子論」的論文,將薛定諤波動方程解釋為資訊場的概念。他認為要完整描述一個物質應包括三個面向:物質、能量、資訊。物質是我們在三度空間可見的實際顯現,能量是物質間可見或不可見的交互作用效應,資訊則是潛藏在這兩種現象背後的隱藏秩序。他將這種看不到但可感受的隱藏秩序稱為量子勢(quantum potential)隱秩序。量子勢的「勢」,就是一個事件發生與否的傾向,就好像是事件發生的形成因,因此物質的量子勢也就可以解釋為物質的資訊場。物質的量子勢愈高,對外放送的資訊場愈強,事件發生的幾率也愈大。波姆的量子勢理論解巧妙解釋了薛定諤物質幾率波函數的物理內涵。依據波姆的量子勢就可推論:物質的本質隱含看不見的資訊場,每種物質就有每種物質特有的資訊場,透過波的干涉作用,個別物質可向周圍的資訊場(其它物質或環境所形成)汲取資訊,同時物質也會不斷地向周遭資訊場釋放自身的資訊。波姆的理論可簡化為:物質粒子倘佯在一望無際的資訊海中,這一片資訊海,是宇宙間所有物質所共用與共同營造的,所以宇宙萬物共用全體物質共同釋放的資訊場,也就是說,宇宙就是一個全息體

 

1975,物理學家卡普拉(Fritjof Capra)在《物理之道(The Dao of Physics)一書中提到:量子場是物理學的根本實存,一個連續的媒介遍佈的空間,粒子不過是場的局部凝聚;是來、來、去、去的能量集中體。依據波姆的隱秩序理論,物質的內在隱藏著高維度的「能量海」或「資訊海」。在這一望無垠的能量海中蘊含所有事件發生的可能態,而我們三維空間的物質現象,只不過是由隱秩序中特定量子態所投射或綻放出來的一種顯像。波姆的能量海是由包含所有電磁波頻譜的光所構成,海中的光振動頻率最高,當振動頻率變慢時,光就濃縮凝聚成三維空間的電磁波、聲波或物質。在古典物理的眼中,組成物質的原子就像是一顆顆堅硬的撞球。在量子物理的眼中,原子結構就像是一座足球場中,有一顆棒球大小的原子核孤零零站在足球場的中央,圍繞在外面的就是神出鬼沒無以名狀的電子雲。整個足球場其實是空空蕩蕩的,在這近乎真空的空間裡,就隱藏著看不見的量子場,而原子核與電子的電磁效應,就是來自於這個隱藏的能量場(資訊場)交互作用的顯現。由於物質背後是依賴資訊場的運作,資訊場是波所組成,場的作用其實就是波的作用。波具有共振的特性,可使低振頻轉換變成高振頻[23]

 


5、小結

物理學中對光子認知(物質觀)的發展與生物學中DNA認知(生命觀)的發展,比較起來何其相似:
非生物:光波(電磁場)—>光子—>物質波(波動方程)—>量子場—>資訊場—>宇宙就是一個全息體
生物DNA:生物場(電磁場—>生物光子—>DNA幻影場—>DNA語言波—>DNA是一個基因全息圖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發展,殊途同歸,那麼連接兩者的全息體莫非就是傳說中的上帝?這莫非就是孜孜追求中所謂的大同?探索仍在繼續……

 

薑堪政場導實驗,證明了DNA 遺傳信息可以通過電磁場傳遞。
卡茲納切耶夫實驗,證明了死亡(DNA 遺傳信息)可以通過紫外線光子傳遞
DNA幻影效應實驗,證明了存在一個DNA幻影場(DNA資訊場)可以與電磁場相互作用
DNA與情緒影響實驗,證明了人類情緒對所有自身DNA的影響可以瞬間同步發生,不管相距多遠。
DNA調製實驗,證明了DNA語言波可以被鐳射、無線電波甚至聲波調製,也即說明了電磁場聲場可讀寫DNA全息圖

這一切說明了什麼?不管是粒子的概念,還是的概念,還是的概念,這都是頻率表現的不同方式而已,或許真的是頻率乃萬事萬物之本質。到底是否如此,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詳細探討這個問題。

[References]

[01]【傳奇人物】之5:當代布魯諾——薑堪政 (震驚世界的華人科學家)
http://hi.baidu.com/localking001/blog/item/7e4b7439757a17e03c6d97d5.html

[02] V.P. Kaznacheyev et al, Apparent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Two Groups of Cells, Psychoenergetic System, Vol.1, dec. 1974
[03] 
V.P. Kaznacheyev et al, Distant Intercellular Interactions in a System of Two Tissue Cultures," Psychoenergetic System, Vol. 1, No. 3, 1976.
[04] 
The Kaznacheyev Experiments
http://www.bibliotecapleyades.net/scalar_tech/esp_scalarwar03a.htm

[05] DEATH TRANSMISSION VIA THE PARANORMAL CHANNEL
http://www.cheniere.org/books/excalibur/death%20transmission.htm

[06] ENERGY MEDICINE AND THE UNIFYING CONCEPT OF INFORMATION, by Beverly Rubik, PhD
http://m.b5z.net/i/u/10026557/f/Energy_Medicine_and_the_Underlying_Concept_of_Information.pdf

[07]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calar EM Weapons, by Lt. Col. T.E. Bearden (retd.), 1990
http://www.cheniere.org/books/analysis/history.htm

[08] Novel Principles In The Rife Microscope And Rife's Great Secret
http://www.cheniere.org/techpapers/rifemicroscope.htm

[09] Mind Control Summary - The Secrets of Mind Control
http://www.wanttoknow.info/mindcontrol10pg

[10] The DNA Phantom Effect
http://www.bibliotecapleyades.net/ciencia/ciencia_genetica04.htm

[11] The DNA PHANTOM EFFECT: Direct Measurement of A New Field in the Vacuum Substructure - by Dr. Vladimir Poponin
http://twm.co.nz/DNAPhantom.htm

[12] Dr. Pjotr GARAJAJEV [ Peter Gariaev ] & Vladimir POPONIN DNA BioComputer Reprogramming
http://www.rexresearch.com/gajarev/gajarev.htm

[13] Vladimir Poponin, “The DNA Phantom Effect: Direct Measurement of a New Field in the Vacuum Substructure,” performed the Russian study again in 1995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Institute of HeartMath, Research Division, Boulder Creek, CA.
[14] 
Greg Braden, The Divine Matrix, Bridging Time, Space, Miracles and Belief, Experiment I
http://www.forwellness.ca/articles/experiment-1.aspx

[15] Institute of HeartMath
http://www.heartmath.org/

[16] Human Energy Anatomy
http://www.naturalworldhealing.com/energy_anatomy.htm

[17] Greg Braden, The Divine Matrix, Bridging Time, Space, Miracles and Belief, p73, Experiment III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WARWLNFjQzEC&pg=PA73

[18] plant perception (a.k.a. the Backster effect)
http://www.skepdic.com/plants.html

[19] Greg Braden, The Divine Matrix, Bridging Time, Space, Miracles and Belief, Experiment II
http://www.forwellness.ca/articles/experiment-2.aspx

[20] Emotions Control Reality
http://www.waynewoodworth.com/emotions-control-reality/

[21]【傳奇人物】之6:伽利耶夫 Peter Gariaev—— 波動遺傳學創立者
http://hi.baidu.com/localking001/blog/item/dbdff8c0a37ed4c538db490c.html

[22] Chapter 9 The mysterious DNA
http://www.soulsofdistortion.nl/SODA_chapter9.html

[23] 李順來 博士 演講論文《生物訊息的轉換與應用》
http://bio.stut.edu.tw/teacher/t_show.php?teacher_sn=3

(作者:localking001;博客:http://hi.baidu.com/localking0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dmeni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